主要行业
- 金融服务 房地产 有色金属
- 医药生物 化工行业 机械设备
- 交通运输 农林牧渔 电子行业
- 新能源 建筑建材 信息服务
- 汽车行业 黑色金属 采掘行业
- 家用电器 餐饮旅游 公用事业
- 商业贸易 信息设备 食品饮料
- 轻工制造 纺织服装 新能源汽车
- 高端装备制造 其他行业
点击进入可选择细分行业
股票名称: | 股票代码: | 分享时间:2015-10-23 10:24:24 |
研报栏目: 宏观经济 | 研报类型: ![]() | 研报作者: 李怀军 |
研报出处: 第一创业 | 研报页数: 4 页 | 推荐评级: 无 |
研报大小: 170 KB | 分享者: tt8****03 | 我要报错 |
以下是第一创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室主任彭兴韵教授观点:
近期,中国央行在伦敦成功发行了50亿元人民币1年期央行票据,并获得了300亿元人民币的认购,说明人民币资产越来越成为全球机构的配置对象,根本原因在于两个方面:首先,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陷入长期超低利率,国外的机构投资者数年来一直受困于资产配置荒,迫切需要寻求收益率相对较低、风险又相对较低的资产配置。http://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其次,进入新常态的中国依然是全球经济最重要的增长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始终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赢得了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信任和安全感。http://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
此次央行在伦敦发行人民币债券,只是中国在推进人民币从贸易的计价、结算货币,向金融资产的定值和储备迈进的既定步骤之一。中国在提升人民币向国际价值贮藏功能方面,一直是人民币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两条腿向前迈进。国际贸易与金融体系对人民币的国际化,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内生性需求,因而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开放,应当顺应国际金融体系的这一需求。在离岸市场上,继续推进建立人民币结算和清算网络;在国内,则继续推进资本账户的开放。
就在习总书记访英开创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之际,中国央行在伦敦成功发行了50亿元人民币1年期央行票据,并获得了300亿元人民币的认购。据统计,美国和欧洲投资者合计占到49%,亚洲投资者购得其余51%的份额;分机构看,银行占到47%,央行/公共部门38%,基金管理公司14%,私人银行1%。多元化的机构的超额认购,表明人民币资产日益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青睐。虽然一些机构“唱衰”中国的噪音不绝于耳,但此次央行人民币债券的成功发行,表明国际金融市场对中国信心却不断地增强了。
上世纪大萧条后,随着金本位的崩溃,英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和地位明显下降,英镑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也随着土崩瓦解,逐渐取而代之的是美元。固然如此,伦敦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国际金融中心,却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并没有因美元霸权的兴起和英镑的相对衰落而减色。伦敦同业拆放利率(Libor)还是全球金融市场中资金定价的基准,其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不亚于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伦敦得以在全球金融与货币动荡中保持其全球外汇市场的固有地位,与其开放性、包容性分不开,它总是在吸收全球金融市场与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新生力量,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因此,面对中国在全球体系中的崛起,英国以不得不放下意识形态的偏见,以务实来开创中央关系的未来。这表现在金融领域,它是第一个离美而去率先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正如习总书记所说:“英国是除香港外最大的人民币境外交易中心”和“首个发行人民币国债的西方国家”。显然,英国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拥抱人民币的兴起,才能够在21世纪面对全球经济与地缘故政治格局的新变化中,保住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现有的地位。
当然,不只是英国和伦敦在其中受益。虽然央行小试牛刀,此次在伦敦发行的人民币债券仅为50亿元,但它得到包括国外央行和公共部门的抢购,这就充分表明,人民币资产越来越成为全球机构的配置对象。之所以取得这样的积极成效,根本原因在于两个方面。首先,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发达经济体陷入长期的超低利率,自拨不能,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环境里,国外的央行/公共部门和机构投资者,数年来一直受困于资产配置荒,它们迫切需要寻求收益率相对较低、风险又相对较低的资产配置。其次,虽然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出现了长期下降的趋势,但依然是全球经济最重要的增长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虽然经历过多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金融体系也数度经历杠杆化过程中的金融风险积聚,甚至是系统性金融风险暴露的山雨欲来之感,但中国政府总能果断要采解多方面的措施化险为夷,始终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赢得了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信任和安全感。正在走向成熟和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正不断切合它们的资产配置需求和愿望。
当然,此次央行在伦敦发行人民币债券,只是中国在推进人民币从贸易的计价、结算货币,向金融资产的定值和储备迈进的既定步骤之一。事实上,中国在提升人民币向国际价值贮藏功能方面,一直是人民币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两条腿向前迈进。离岸市场方面,仅在伦敦交易所挂牌的人民币债券约有34支,规模约为233亿元人民币。据彭博数据显示,目前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整体规模已达约5500亿元人民币。在岸市场方面,今年7月,央行向境外央行、国际金融组织和主权财富基金开放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它们的投资额度不再受限制。甚至,为了便于境外投资者投资于国内的人民币债券市场,央行还可能延长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时间,避免境外投资者在它们的国内买卖人民币债券时总要“起早贪黑”之苦。说到此,央行的仁慈之心和“以人为本”的情怀,略以表鉴。
当然,这是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根据SWIFT10月6日发布的数据,今年8月,全球贸易各大货币结算份额数中,人民币占2.79%,超过日元(2.76%),仅次于美元、欧元和英镑。不经意间,人民币已成为“第四大国际货币”。人民币在贸易计价与结算中,以中国为中心的供应链扩大到了整个亚洲,在贸易结算时使用人民币的企业日益增多。同时,银行用来担保贸易支付的信用证的发行金额中,今年1至8月,人民币累计占比为9.1%,已然超过了欧元(6.1%)和日元(1.8%)。虽然较美元80.1%的份额,差距较大,但在短短数年间,就能够跃升为排行老二的位置。
所有这些都充分表明,国际贸易与金融体系对人民币的国际化,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内生性需求。这根本源于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成为全球金融体系最重要的稳定力量,源于中国以更加开放、务实和包容的心态融于全球经济金融体系之中,更以己之力和负责任的态度,力求改善全球经济与金融体系的治理机制,得到了其它国家的高度认可;也源于次贷危机后发展国家的金融动荡与持续低迷的经济,给人民币创造的天赐良机。
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开放,应当顺应国际金融体系的这一需求。在离岸市场上,继续推进建立人民币结算和清算网络,鼓励具有良好信用的政府机构扩大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发行。在国内,则继续推进资本账户的开放,降低国际资本配置于人民币资产时的制度摩擦和交易成本,降低其货币转换的制度风险;在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进一步市场化的同时,完善央行对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干预手段,避免人民币汇率在短期内过于剧烈地波动,降低境外机构配置于人民币资产时的货币错配和汇率折算风险;进一步发展国内债券市场,提高国内债券市场的深度和流动性;提高国内金融机构服务于境外机构投入于人民币资产市场的能力。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06-1866 举报邮箱:hbzix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