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慧博手机终端下载!
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研究报告:国信证券-专家演讲纪要:《2013—传统周期或是超越轮回》-130205

股票名称: 股票代码: 分享时间:2013-02-06 09:38:10
研报栏目: 宏观经济 研报类型: (DOCX) 研报作者: 周炳林,沈瑞
研报出处: 国信证券 研报页数: 8 页 推荐评级:
研报大小: 103 KB 分享者: Jen****ow 我要报错
如需数据加工服务,数据接口服务,请联系客服电话: 400-806-1866

【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事项:
        1月31日国信证券召开2013年春季投资论坛,我们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广东金融学院院长陆磊教授  演讲。http://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
        评论:
        内容概要
        陆磊教授对2013年短期经济节奏的主要结论是:
        1、2013年1月到3月份,是一种“看守型”的经济政策,虽显然存在融资冲动,但这样的冲动很难变成一个“大干快上”的事实。http://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因为大家心存犹疑,不太清楚未来的政策目标模式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即便目标模式是确定的——新型城镇化,但是步骤和路径到底是什么大家不清楚。
        所以在心存犹疑的背景下,我们将看不到1月份如往年那样出现一个突飞猛进式的融资增长。
        2、3到6月份,两会之后经济会上行。融资冲动转化为投资增长,但通胀幽灵已经在中国上空徘徊。在通胀背景下,7到9月份中美之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比较,将决定了下半年的人民币汇率和资本流量及流向。
        3、10到12月,如果投资增速超过20%,负债率过高、信用风险将再度引发关注,唱空中国论则有可能在这个时间再度抬头。
        从全年看,松财政和紧货币将并存。松财政是还欠账,紧货币是控通胀。
        对于中期和长期,陆磊教授表达了不少的忧虑。
        中期忧虑的问题是:1、从全国来看,下一轮周期中,地域意义的增长极和产业意义的增长点尚不清晰;2、所有制结构在关键性领域暂无可能出现较大变化;3、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承诺,以什么时间、什么路径、什么速度落实尚不明确。
        长期忧虑的问题是中国将在全球再平衡的经济版图中找到怎样的位置,目前依然存疑:1、“中国是否真的在长期能成为消费国”目前依然存疑。2、技术变革的不确定性和产业竞争力在全球的再分配。现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我们看不到当年如IT技术那样的一轮清晰的技术路线图。3、如果没有这样清晰的技术路线图,那么我们就不太清楚未来的分工体系到底是什么。4、不论我们看得到看不到,最终的分工体系还是会存在。要么在传统产业下,中国从被分工走向主动往外分工;要么被淘汰,比如新的产业出现了,低成本劳动力的制造业面临着彻底的核心竞争力消失,这种可能性是否存在?
        《2013:传统周期或是超越轮回》(陆磊)
        感谢国信证券的邀请,下面我谈一下对2013年经济和金融的一些看法。我的标题是:“2013:传统周期或是超越轮回”。现在可能主流的思想是,未来一年会是  “大干快上”的一年,这让我想到了2009年,2013年如果重启2009年的态势,那毫无疑问是一个传统周期。但是我也听到另外一些人,展望在“习李新政”这样的背景下,或许能拿出一些新改革手段,正如大家听到的,“体制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如果这样的改革是真的,或许我们能超越轮回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就是我演讲标题的大致意思。
        在下面的时间中,我将为大家阐述的实际上是一个核心问题:2013年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传统周期的重复?还是一个突破性的年份?我大致带给大家以下几个层面的看法:第一部分是经济运行,第二部分是简要谈一下我对金融行业的看法,第三部分是不成熟的一些建议。
        第一部分,在经济运行层面上,我们来设想两个场景。如果是传统周期场景,可能我们会看到今年上半年的一轮“大干快上”,半年内将现资产价格上涨,今年的5-8月份会出现通货膨胀,于是在今年的下半年会出现“明松暗紧式”的政策安排。下半年唱空中国论和诸多指标冲高回落可能会同时出现。所以经济增长半年高、半年低,可能是在传统周期下我们能看到的一轮演变态势。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判断?我们回顾一下2009年,就是这样的一个场景。如果是超越轮回的场景,那就是大家所说的改革,首先着力于反腐,反腐之后政府职能转变,再看土地制度和税制能不能开一个头,如果不能开头,那么这个超越轮回的场景我们将看不到。如果能开一个头,我觉得或许前景会更好一些。然后是去库存之后继之以可操作的新型城镇化。如果真的能形成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将有助于形成在未来十年可持续的长期产能吸纳能力。困扰中国经济的长期问题是产能过剩问题而不是通货膨胀,短期是通胀,长期是产能过剩,所以我们需要一个长期的吸纳能力。
        第二部分,在金融层面上,我们也面临着传统周期还是超越轮回的问题。如果是传统周期,我们有理由预期到信贷在3月上旬会出现明显上升,因为在3月上旬会出现1、2两个月合并的宏观数据公布,并且大家会对即将召开的两会有一个清晰的预期。不出意外的话,信贷的上行加上流动性事实上的放松,通货膨胀会在5-8月超越一年期存款利率。负利率的来临将引发资产饥渴,资产价格上涨是一种必然。6月份之后,由于资产价格的上涨将进入到政策收紧期。我觉得大概率事件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虽然已经出现了负利率,但央行的惯用手段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先于利率调整,最后是重复2010年的场景。如果是超越轮回的场景,我想和大家讨论一下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些争论。比如说“影子银行”到底是什么?我个人认为,现在的影子银行最低限24万亿,高限30万亿,这么大的规模,影子银行已经是一个既成事实,恐怕任何想把它打掉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认为,允许影子银行成为既成事实,并给予宏观和微观的审慎安排,简单地说,就是要设置安全监管网。与此同时,允许资本外流并给予实体经济低融资成本的扩张空间。我认为2013年下半年很可能会出现人民币汇率出现冲高之后的回落。对于资本外流究竟是管制还是允许?如果是允许,那则是一定程度上更加大度的,或者说更加能够应对经济波动的一种操作方式、管理模式。而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中国内部的问题是人民币的基础货币会出现相应的紧张,在下半年面临通胀之后又会变得很纠结,是不是会在第四季度又出现转向,这种转向是指放松基础货币的投放,以应对人民币汇率从高走低出现资本外逃。相应的政策安排在3、4季度可能还会发生变化,然后才是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虽然在党的十八大提到了这两项改革,但是我认为这是有前提的。前提是要有相应的安全网,增加整个银行体系乃至金融体系的竞争性,才能够施行利率市场化,否则就一定是允许寡头定价、垄断定价,后果可能就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存贷利差收缩,反而很可能是进一步扩张。
        第三大部分,我会跟大家讨论一下短中长期的结论。短期我们看总需求及其管理。第一,2013年的此时到3月份,我认为是一种“看守型”的经济政策,虽显然存在融资冲动,但这样的冲动很难变成一个“大干快上”的事实。因为大家心存犹疑,不太清楚未来的政策目标模式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即便目标模式是确定的——新型城镇化,但是步骤和路径到底是什么大家不清楚。所以在心存犹疑的背景下,我们将看不到1月份如往年那样出现一个突飞猛进式的融资增长。第二,3到6月份,两会之后经济会上行。融资冲动转化为投资增长,但通胀幽灵已经在中国上空徘徊。在通胀背景下,7到9月份中美之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比较,将决定了下半年的人民币汇率和资本流量及流向。第三,10到12月,如果投资增速超过20%,负债率过高、信用风险将再度引发关注,唱空中国论则有可能在这个时间再度抬头。从全年看,松财政和紧货币将并存。
        松财政是还欠账,紧货币是控通胀。这是短期的一个结论。
        中期来看,我们看的是结构调整。第一,从全国来看,增长极和增长点的调整难度是比较大的。增长极到底在哪里,是中国东部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带?还是中西部?我们看不到一个明晰的增长极。到底什么产业来引领未来的增长?未来的3-5年,主导产业是新能源吗?是3D打印吗?不知道,至少在现在没有共识和定论。所以期望中期的结构调整引领2013年的增长恐怕不切实际。第二,所有制结构在关键性领域暂无可能出现较大变化。虽然之前大家关注国进民退的问题,现在能不能出现国退民进?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我相信官方会给出说法,但这种说法转化为现实显然需要时间。第三,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开局。这已经构成了一个党和政府的政治承诺,但这种承诺以什么时间、什么路径、什么速度落实,我个人仍然心存疑虑。第四,新型城镇化面临从此岸到彼岸的桥梁架设问题。大家都在说新型城镇化,但它究竟是什么?彼岸在哪里?这恐怕会存在相应的争论。我从现在各地政府的做法看出来,所谓新型城镇化在他们那里更多的是体现为一轮投资的增长,是不是会出现更多的征地运动?我觉得桥梁的架设是需要技术安排的,但我目前还没看到从中央到地方,有技术团队对这样一个桥梁建设进行方案设计。
        长期的核心问题是,全球经济再平衡。第一,在2008年危机之后,我们就在进行全球经济再平衡。这里的问题是,中国真的可能在长期成为一个消费国吗?恐怕大家心里都没底。第二,技术变革的不确定性和产业竞争力在全球的再分配。现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我们看不到当年如IT技术那样的一轮清晰的技术路线图。如果没有这样清晰的技术路线图,那么我们就不太清楚未来的分工体系到底是什么。不论我们看得到看不到,最终的分工体系还是会存在。要么在传统产业下,中国从被分工走向分工;要么被淘汰。比如新的产业出现了,通过低成本劳动力提供的制造业面临着彻底的核心竞争力消失,这种可能性是否存在?长期的核心问题是全球经济再平衡下经济版图的重新勾勒。

推荐给朋友:
我要上传
用户已上传 11,410,411 份投研文档
云文档管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反馈建议 招贤纳士 合作加盟 免责声明
客服电话:400-806-1866     客服QQ:1223022    客服Email:hbzixun@126.com
Copyright@2002-2024 Hibor.com.cn 备案序号:冀ICP备18028519号-7   冀公网安备:13060202001081号
本网站用于投资学习与研究用途,如果您的文章和报告不愿意在我们平台展示,请联系我们,谢谢!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06-1866 举报邮箱:hbzix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