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慧博手机终端下载!
位置:首页 >> 机构资讯

研究报告:ANBOUND-每日经济-20091202

股票名称: 股票代码: 分享时间:2009-12-02 09:37:38
研报栏目: 机构资讯 研报类型: (DOC) 研报作者:
研报出处: ANBOUND 研报页数:   推荐评级:
研报大小: 85 KB 分享者: zxy****18 我要报错
如需数据加工服务,数据接口服务,请联系客服电话: 400-806-1866

【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刺激政策不收,地方信贷扩张恶化不止】
在今年“保八”的最大政治任务下,地方政府纷纷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大肆举债争投资、上项目,商业银行也十分配合地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使劲“扔钱”。http://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各级政府融资平台的银行贷款余额近6万亿元,其中项目贷款余额近5万亿元,占全部融资平台贷款的比例已经超过80%。http://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而随着地方融资平台筹资“火力”的猛增,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急剧扩张,其中蕴含的巨大风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安邦此前多次强调,由于地方政府融资方式并不丰富,因此其主要的融资渠道还是银行贷款,地方债务的风险实际上也就高度集中于商业银行。但是,4万亿刺激下的投资项目大多是“铁公基”建设,这些项目不仅建设周期长,也并没有很好的盈利能力,不仅偿还能力堪忧,而且还可能进一步“绑架”银行贷款,使地方负债规模不断积累放大,而这种局面的加剧很可能演变为中国金融系统坏账的一枚“潜水炸弹”。
近日,财政部的一纸“特急”文件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再次凸显出来。据悉,这份下发到各地财政部门的文件要求,坚决制止正在发生的地方财政违规担保向社会公众集资的行为,严禁出现新的财政违规担保向社会公众集资的行为。财政部警告说,这些做法如任其发展,势必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损害政府的声誉和形象,甚至危及地方社会稳定。
在中国国情之下,政府出面警惕某些问题时,问题往往已经变得很严重了。财政部紧急文件无疑折射出地方政府在“差钱”的压力下,拼命挤压融资平台找钱的乱象,也显示地方政府融资扩张可能已经达到了极限。如果说此前是地方政府亲自出马,通过融资平台利用土地做后盾找银行借钱的话,那么现在已经开始演变为花样百出的怪招了,毕竟地方财政担保信托可是涉嫌非法集资的。这种“政信合作”模式,不仅仅是地方政府与银行双方之间的事情了,还涉及到广大社会公众。借的钱终归是要还的,万一出事,社会影响波及面将十分巨大。
当然,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苦衷——财政收入远远不够花,大量的项目开工又要弄钱“救火”。有地方官员就曾多次公开表示,动用财政资金给信托贷款作担保“合理但不合法”。而监管层也并非不知道地方政府的这种做法,只是在保增长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一位地方监管部门的官员无奈坦言,“就地方银监局来说,也还是要多少看地方政府的脸色。有些情况也不能全部上报。”
而如果深究这种局面的根源,矛头显然又要指向分税制体制的大痼疾——地方财权与事权的高度不对称。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基层财政就像走“钢丝绳”,越走越险。坊间有这样的顺口溜来形容中国的财政状况:“中央财政喜气洋洋,省市财政勉勉强强,县级财政拆东墙补西墙,乡镇财政哭爹叫娘。”因此,要化解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最终还是需要从财税体制改革上做文章。
如果说以前地方财政还可以勉强维持各种投资项目建设的话,那么今年史无前例的刺激计划,无疑将各级地方政府压箱底的钱都给榨出来了,剩下的当然只能是“挖空心思”另寻门路了。其实许多地方政府也清楚自己根本没有偿还能力,但只管借,不管还,即使“这届领导班子欠的账,下届政府也未必能够还得清”都无所谓。况且一些地方政府欠账不还又不是第一次,最后兜不起就由中央财政来背。

推荐给朋友:
我要上传
用户已上传 11,410,411 份投研文档
云文档管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反馈建议 招贤纳士 合作加盟 免责声明
客服电话:400-806-1866     客服QQ:1223022    客服Email:hbzixun@126.com
Copyright@2002-2024 Hibor.com.cn 备案序号:冀ICP备18028519号-7   冀公网安备:13060202001081号
本网站用于投资学习与研究用途,如果您的文章和报告不愿意在我们平台展示,请联系我们,谢谢!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06-1866 举报邮箱:hbzixun@126.com